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专访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
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在大公司历练过的经历,他却从偏远农村到繁华北京,完成了从“未遂艺术家”到商人再到社会工作者的成功转型。高考的失意令他奋发,创业的坎坷让他清醒,年仅30多岁就登上第九期中关村创业讲坛,不是偶然却也是传奇。王永的成功经历让人羡慕,仿佛不可复制,而他却说,“我的成功可以被复制”。
“我压根没准备要创业,在老家的时候,我最早的理想是有辆东风汽车来拉货。来到北京后,曾经想成为摄影家、艺术家,还一度想成为文学青年,想法很多。”这是王永的开场白,简单不做作。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天道酬勤”四个大字仿佛是对他最简短的概括。
出生在湖南邵阳农村的王永,来北京之前,曾就读于衡阳师范专科学校(衡阳师范学院的前身)。成功者就像金子,无论在哪里都能闪光。在衡阳读书时,王永就显现了超于常人的商业头脑。他曾今在一个寒假一个人背着摄影包,跑到很偏僻的地方,拍了一堆照片。到第二学期就搞了一个大型的个人影展。参展者都很喜欢他的作品,他也很大方地说喜欢就送吧。王永在送完所有的照片后不得已以一块钱一张照片的成本价为喜欢他照片的师生们制作照片,包括冲洗、过塑和为每张照片配上一首诗。没想到竟然订出了四万多张,以至于冲印公司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当时的门市价冲洗一张照片加过塑是1元。但是,由于量实在太大,他得到了很大的优惠。他通过跑到湘潭去砍价,最后砍到了五毛钱一张。就这样王永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下就赚了二万多块钱。
来到北京,只是为了满足王永考研成为艺术家或者文学青年的心愿。谁知,北京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为了能获得免费住宿的地方,他在朋友所在的图书公司宿舍住了下来,代价是白天上学,晚上帮公司干点儿活,负责画海报。可是当时大专生不能考研,于是王永只有作罢上起了班。渐渐的,王永已经掌握了封面设计的全部流程,在短短的三四个多月就从月薪35元到靠兼职拿到上万元提成,此时的王永开始有些自信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叫赵菊春的人给了他一次在大庆公开演讲的机会。那次演讲非常成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动起了开公司的念头。
1996年11月王永成立了北京楚星美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始创业。“我以为自己很牛了,结果两三年没冒泡。原因还是太年轻,看问题比较简单。人家的公司有渠道、有品牌知名度、有客源,我们什么都没有。而且我们什么活都干,汽车的、银行的、服装的设计都弄,但是每样又做不深,这样我的资源就没有聚合,我的核心竞争力就得不到提升”,这期间王永度过了一段创业的“失意”期,直到王永发现家居这个领域,才算找到了支撑事业发展的方向。
刚开设计公司的那会儿,王永并没有直接切入家居领域,而是先做起了图书出版。“我创业需要资本,我发现图书可以作为我事业的突破口。因为我有做图书封面的经验,从96年到97年,市面上1/3的书都是我公司设计的。当时相当一部分书商都是些没什么文化的人,但是他们都能赚钱。我想这些人都能赚钱,我好歹大学毕业,又干过文学社长,应该更能赚钱才对。所以我就花了半年多时间写了一本书《中国总经理》——新世纪商界之魂。”
王永不仅看到了出版这块大蛋糕,而且在售书方面也是别出心裁。在长春的一次图书推介会上,他发现大厅里面很空荡。那时的书商们只会搞书,广告意识还不象现在这么强。于是,他便花了五百块钱把大厅的广告位买了下来。把全开的大广告挂到大门口的一盏大灯上面。所有进出的人都能看到广告,《中国总经理》成了这次书会上的热点书。不仅如此,王永还特意找了一帮人在电梯里面上上下下,见人就问,你知道《中国总经理》的书在哪个房间吗?以增加知名度。《中国总经理》前后一共卖了15万册,为王永挣得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又陆续策划推出了《中国业务员》、《中国秘书》、《中国高层官员采访手记》等。“后来图书市场环境逐渐恶劣,很多人拖欠书款,整个行业信誉渐差,加之我本身是学习艺术出身,内心深处更喜欢做设计”,王永决定把精力集中到设计上来。
至于选择在设计哪个领域发展,纯粹出于偶然,“我有一次去家具城买家具,我发现没有一本像样的画册,我就对业务员说,我买你的家具,你帮我介绍个客户做画册吧。后来她真的帮我介绍了一个客户,就是香河三五家具,现在改名叫‘宜美利嘉’了,我从三五家具开始做起,逐步占领了香河的家具画册市场。”
王永说,当年家具厂通常的做法是用相机把产品拍好,然后洗出来贴在一张kt板上,顾客可以看,但是不能拿走。家具公司都没有画册!他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片冷门行业。很快他就占领了香河70%的市场。“我成功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因为大部分小的家具公司做画册是没有钱拍片子的,我花钱把国内外所有有名的家具公司的画册都搜集起来,然后找最好的电分公司扫描出来,再安排设计师把图修好,调好色,这样我就逐步拥有一个大型的家具图片库了。现在想想这样做可能是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但是那时几乎所有的家具公司都这样做。慢慢地,我这个地方做出来的画册就是全北京做得最好的了。而且我还跟客户说,某某公司花了十万块钱做画册,所以生意就如何如何好,你还不赶快弄一本十五万的?做了画册的客户生意确实能好起来,因为画册的好坏可以反映家具公司的实力和形象。”
然而王永并没有就此满足,从做家具公司的画册设计到后来成功的转型,从香河到北京,从家具公司到家具城,从简单的画册设计到场馆装修设计、vi、ci策划、营销策划甚至装饰工程,他从来就没有满足于一时的成功,而是永远如履薄冰,永远寻找新的商业机会。“等到你的竞争对手快要赶上来时,你就得重新出发了,你必须永远要比别人快半拍!”王永自信的说道“居然之家、集美、爱家、东方家园、红星美凯龙等都是我的客户,居然之家等公司的徽标也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在全国家居市场里,我做到了全国第一。”
回顾过去,王永说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其实是没有方向的,只想到自己能干什么。“我是根据我的特长、我的资源,根据我自己的资源禀赋来确定创业的方向。”
涉足品牌中国推广工作
走到今天,王永已经不再局限于设计领域。“我现在要做别人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设计师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但是品牌中国没有人做就不行。我十年积累的人脉、工作经验、资源可以全部运用到这个新的平台。”他说有三个人的话影响了他,一个是王永在北大的老师林毅夫教授说的“人一辈子要做一些很难、但对社会对国家发展有意义的事情”,另一个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讲的“任务越艰巨,使命越光荣”,第三个人是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教授讲的“如果你做的这件事情没有受到非议,没有挑战,没有难度,那么这个事情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意义”。林毅夫后来为王永颁发了硕士学位证书,后面的两位都成为了王永创办品牌中国产业联盟时最核心的领导和凯发首页入口home的合作伙伴。就这样,他怀着曲线救国的理想,毅然做起了品牌中国。
王永认为中国的品牌亟需要正确的品牌价值观,品牌不是一两年就能做成的,需要踏踏实实的走一段漫长的路。品牌的基础是诚信,品牌以品质、服务、创新为基础,这个理念需要灌输给每一个企业家,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宣扬,比如请企业家到比较成功的公司参观。就像奥委会搞奥运会一样,也是为了将“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传递给人们。而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大,但是质量差,没有品牌,所以就得有人来引导大家做品牌。
王永一直把萨马兰奇和施瓦布作为偶像,在分析国际奥委会和达沃斯的成功时,王永谈到,这两个组织有两个共同点就是:平台与标准,先打造出一个平台吸引大家,然后再制定出一系列标准。中国品牌化的前提是品牌中国产业化,品牌可以分为国家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及个人品牌五层,这五层是环环相扣的。我们最开始要在个人品牌上开展工作,一步步扩展,最终形成品牌中国的产业化。目前,王永及其团队正在策划“品牌中国(女性)高峰论坛”,通过知名女性、专家等吸引大家来共同探讨与展示中国女性的新形象、新风貌、新精神。就像国际奥委会和达沃斯一样,先搭建起一个平台,吸引足够多的人,然后将平台做的足够大,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标准。目前,品牌中国正在着力开展品牌研究工作,包括政策、立法、行业标准等方面,品牌建设国家标准以及中国品牌大事记等。就在前两天王永还收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274号提案的办理情况报告》。报告显示,品牌学科有望进入北京高等学校。201年1月,王永委托向北京市两会提交了关于《在北京高等院校设立品牌学科,培养品牌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提案,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重视。
创业观点
不赞成大学生毕业就创业
“我不赞成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尽管有些学生在学校里面,通过一些社团、学生会等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那些毕竟只是社会实践,不是真正的创业,创业不是摆家家。当然,我并不是说创业有多难,多么复杂、深奥,像我这种基本上没上过班就创业的人,也能做点事情。但是如果当年让我在一个大的公司或者在一个锻炼机会比较多的公司,我创业的路可能走得更顺一点。”
“我并不怀疑大家创业的能力,而是为了让大家缩短创业的时间,建议大家找一个相关领域的公司,工作三到五年,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工作最好越基层越好、部门越多越好。在大公司你只是一个螺丝钉,而在小公司你就可以什么事都干,这样就可以积累很多经验,同时可以积累很多人脉关系。”
创业者最需要具备的特质是坚持
“创业是无章可循的,但是“坚持”是这里面可以找到的章法之一。”
“你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并把它做透做精,市场就一定会回报你。我认识一个客户,他是做手套的,而且只专注于做手套。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接见过他,三军仪仗队也都在使用他生产的手套。这充分说明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培养出冠军来。每个同学毕业以后可能会在不同的行业工作,在每一个行业里面都会有机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假如这三百六十行你都不行,你就创造第三百六十一行。第一个大学老师一定不是大学毕业的。所以,工作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这个坚持不是盲目的坚持。我对“折腾”的理解就是方向确定了后要“不折腾”,但是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要“勤折腾”,“敢折腾”,“会折腾”,“持续的折腾”,“创新的折腾。”
迂回前进也是一种坚持
“一谈到坚持,普通人就容易想到蛮干、盲目的坚持、钻牛角尖。其实,坚持和蛮干是两个概念,迂回前进也是一种坚持。
虽然有时放弃需要的勇气更大,但是并不是说可以轻易给自己找理由让自己放弃,对于那些大家都认定的、尝试了多次还不行的才可以去放弃。但是并非真正的放弃,而是要把失败的经验教训、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总结运用到新的项目上去,这样对进一步的成长才有帮助。否则放弃就没有价值了。如果你的方向不是非常正确,但是只要坚持即使稍微迂回一点也会成功,虽然有时候成功会慢一点儿。但是即使你方向正确,如果你不坚持就什么都没有。”
创业需要具备的条件
“成功是很多因素集聚才能促成的。这就好像五星级酒店里的一碗面可以卖五十,那是因为它有服务、环境及各种综合因素,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卖到高价的。所以我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就是:一定要找个小公司踏踏实实干,一定要做好准备,包括心理上的、生理上的,资金、资源上的,尤其是对市场的调研,这就叫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然,要能充分认清自己的能力、各方面条件,可能这件事对别人来讲刚好,对你来讲条件就不行。所以在选择创业方向的时候一定得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判断。在判断这个方向是否可行的时候,要做到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看市场上有没有需求,第二这种需求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第三个就是你的能力能否搞定这件事情。”
珍惜第一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跟谈恋爱一样,‘初恋总甜蜜,开花不结果’。因为做第一份工作时你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方向在哪里?而我们很多同学花很多的时间找第一份工作,像结婚一样,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第一份工作一定不是你最后的工作,这种概率至少会有9%。所以对第一份工作,我们应该不挑不拣,不要讲待遇、讲位置、讲环境,什么都不要考虑,有事情做就可以。要做那种干得多拿得少的员工,要多问你为这个公司做了什么,为这个团队做了什么。因为这只是你的一种经历。就像长跑的时候,谁也不会在乎前一百米谁排在第一,因为大家关心的是最终你跑到第几。”
时时都有创业机会
“我在90年代创业的时候也在感慨,8年代的机会真多啊,到我们创业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机会了。但是这种抱怨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应该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了。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意味着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以前开餐馆只有中餐和西餐,现在中餐馆又分湘菜馆、川菜馆,而川菜馆还会分出无数种主打的菜品等等。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人们普遍变得越来越浮躁,媒体对成功人士无限的放大,极力渲染成功的荣耀,而忽略成功路上的艰辛。对那些还在路上打拼的人的关注太少,就像我是一个在路上的人,能接受到媒体的关注真的感觉很好。因为我的成功是可以被复制的,有参考价值,而有些人的成功太独特了,是不可复制的,像李开复。马云的成功也是可以复制的,他搞这个搞不好倒了,搞那个也倒了,最后好不容易搞出一个,就是现在阿里巴巴。”
点评中关村
问:选择在中关村创业,具有什么优势
我们总拿中关村和硅谷比较,但中关村和硅谷其实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硅谷非常偏僻而且地方非常宽广,硅谷的公司基本都属于野蛮生长型。而中关村创业的条件某种程度上讲比硅谷更有优势,因为政府投入力度大,有系统的引导和资金、政策上的支持,不但有中关村创业讲坛能邀请到柳传志、李开复这样的人物为大家做引导,而且中关村还成立了创业服务体系处,专门负责帮助创业者。
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对中关村发展有什么帮助作用
北京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都说普通话。去上海、广东你就受不了,北京是很包容的城市,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来北京,在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再营造一个创业的氛围,再加上一些优惠的政策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毫无疑问对创业者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地方。尤其是中关村上升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不但提供了更多优惠条件,更给创业者一种荣耀感和归属感。这对中关村的发展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中关村甚至要比海淀、朝阳更有品牌知名度。
问:中关村目前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中关村内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但是目前还属于鱼龙混杂的阶段。一些人对部分中关村企业的信心度还有些折扣,另外中关村的高房价也阻挡了一些想在此创业的人。
目前,最令我担心的是中关村后续企业发展的断层。如果将企业划分为梯队,第一梯队可以是联想、百度、新浪、搜狐、用友、清华紫光、同方等公司,第二梯队则是他们之下中等企业,第三梯队是鲨鱼苗,有潜力的企业。我们扶持、帮助不能只盯着第一梯队,如果不培养第二、三梯队企业,就很难出现下一个大品牌的诞生。五年前我看到百度、爱国者能成长起来,但是现在后面的公司感觉上就有断代的迹象。
另外,在政策支持上还有待更细化的工作,比如政策宣传要铺开一些。一些企业因为不知道最新的政策而拿不到优惠,而另一些企业自身条件并不太好,但精于研究政策反而申请到了政府财政的支持,这样的事情多了会给那些踏踏实实创业的公司带来挫败感。这就需要政府来好好的引导、宣传和监管了。
问:中关村品牌建设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
品牌通常分为三个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中关村作为一个地方品牌而言,它的知名度够了,但美誉度和忠诚度到底如何还值得商榷。一般来讲,知名度三到五年就可培育,而美誉度至少要十到三十年时间,忠诚度则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间去建立。中关村作为一个科技品牌的聚集地,我觉得现在做的已经很成功了。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关村的企业很多还是成立五年左右、营业额几百万、以销售为主的小企业,真正有研发、创造能力的企业,如联想、百度、爱国者、用友这样的还是太少。
中关村要继续保持和强化它的融合作用,就一定要走“科技品牌”之路。我感觉目前中关村的指向性不是很明确。在一般人的概念中,中关村是卖电脑、数码产品的地方。而实际上,他应该是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是科技品牌的黄埔军校,这跟现实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关村作为中国众多知名品牌的聚集地,我觉得可以把中国品牌节这样的大型品牌活动引起来,利用活动现有的品牌和影响力来推广中关村各个品牌的知名度。在传播的时候,要强化科技品牌的概念,企业家也要具有长远的品牌意识。
另外,中关村一些优惠政策一般是三年或者五年,我听说很多企业到期后就走了。企业家在创业初期,有生存、发展、平稳、腾飞四个阶段,中关村的企业太多,政府也不可能每个都关注到,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包括退出机制、监管和辅导机制等。政府、企业、高校都应该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政府应该主抓规划、引导、扶持和监督,相当于管理的四个要素: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在引导方面要强化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创品牌,给创品牌的企业帮助,包括定期举办大型品牌讲座,形成点、线、面的结合:面就是大批企业家参与,线就是某个行业的集中辅导,点的话就是重点扶持,找出鲨鱼苗来重点培养。作为企业,应该树立一个长远的信心和观念,不要搞个三五年等优惠政策结束就拍屁股走人。
问:您对中关村搞“千百亿”工程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工程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也为大家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但是中国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意识到产业规模大并不一定代表品牌好,并不一定代表竞争力就强。国外有很多著名大学,一年只招几百名学生甚至几十名学生。但是中国的大学往往是越大越好,这大概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国外的公司像lv,产量都很少,小的是有几千万美元的产值,多的也就几亿美金,然而产值的“小”并不能影响他们成为世界级的奢华名牌。它跟三星、lg这样的消费品牌不一样,这样的品牌可能要公司规模越大越好。
我非常赞成中关村搞“千百亿”工程。但是在品牌领域,是否也应该有类似的“gnc”工程,全球品牌(global brand)、国家级的品牌(national brand)以市级品牌(city brand),政府有时候热衷于搞违背企业发展规律的事,在一项一项的工程背后,必须要尊重企业的发展规律。政府可以帮助企业加速发展,但不能越俎代庖、拔苗助长,而是应该多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事情。
ps:1974年5月生,湖南邵阳人。全国青联委员,湖南省青联副主席。95年9月毕业于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95年9月至96年2月在湖南任教。2003年至2005年毕业于bimba mba。先后荣获2002北京第五届“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4“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金奖”。
96年3月赴京创业,先后创办北京楚星美术设计公司、北京楚星时代国际广告有限公司,2003年组建楚星国际(企划)集团,任董事长兼总裁。2005年底发起创立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任秘书长,品牌中国网(www.brandcn.com)ceo。兼任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质量协会理事,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名誉主任、客座教授,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市青联委员。
著有《企业家使命》、《尊敬的力量》等专著11部,并多次应邀在重要国际会议和论坛上发表演讲。先后接受过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的专访,是“顺风车”的发起人和饯行者。205年起,开始以萨马兰奇和施瓦布为榜样,立志成为为中国品牌事业和中外品牌交流坚定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