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ba课堂速递】杨壮:走入非洲,中国企业你准备好了吗? -凯发首页入口home

创业

【bimba课堂速递】杨壮:走入非洲,中国企业你准备好了吗?


相关附件:
  • 23230
  • 中国,已经苏醒的东方之子;非洲,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的神秘大陆,它们的相遇,注定会碰撞出激情的火花。2013年下半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由此形成,借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集先民之智慧,立发展之支点,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5年初,杨壮教授一行来到非洲最南端,以此次学习考察为契机,深入了解中非企业合作的动力和挑战,在全球化思维的影响下,助力中资企业于法律法规之内,在海外做大做强。

    今年春节期间,我与一群朋友到南非学习考察了两周。

    这个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大西洋与印度洋交汇处的国家,三面临海,拥有2,500公里的海岸线,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市场机制相对完善,劳动力年轻且廉价,这使它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gdp占整个非洲的四分之一,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

    近年,许多中国企业走入非洲,此行我们参观了中国银行约堡分行、南非标准银行、中国南车集团南非分公司、华为南非分公司等企业,并与一些在非洲各国工作多年的中国经理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原动力、优势、挑战和机遇有了进一步认识。

    这些企业在非洲获得的丰富经验和教训,对“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方向指导下的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三大原动力:

    一、产能过剩,国内市场饱和。目前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已经超过2,500多家,而且还在以25%速度增长。

    这些企业都处在产能利用率不断降低、利润下滑的行业,但因为在过去2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及运营能力,所以它们走入非洲,正好与非洲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和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准匹配。

    二、寻找商机,满足需求。最早走出国门的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建筑承包及温州一带的小商小贩,动力是谋求商机,追求利润;然而今天在非洲的中资企业已涉及通信、汽车、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比如1998年就进入非洲市场的华为公司。

    三、“走出去”的国家战略。2006年11月中非合作北京峰会后,国家加强了国有银行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大大提升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及其他地区的融资能力。

    那么,中国企业走入非洲有哪些优势呢?

    第一,当前非洲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十分融洽,而良好的国与国政治和经济关系对企业海外投资十分重要。

    第二,中国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中资企业中标概率比较欧洲企业要高。而且正如前文所述,我们的企业在经过国内多年发展之后,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都比非洲更先进,适合现阶段非洲的发展需要。

    华为1998年进入南非之后,战略聚焦电信领域管道业务,帮助当地建立icp的通道,结果很多西方企业在华为竞争的压力下退出非洲市场。2012年华为出产的600万部电话和50万部智能手机,因为低成本、低价格、高配置受到非洲消费者的青睐。

    第三,非洲黑人劳工相对懒散,他们的教育和文化水平以及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相比之下,中国劳工的工作效率和纪律明显强于当地员工。

    第四,大多非洲国家无战乱,殖民遗留下来的体制和法制相对健全。

    尽管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取得了巨大业绩,但也经历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企业内部。

    由非洲市场本身特质带来的挑战有以下四点:

    一、人身不安全。黑人在约堡执政之后,废弃了死刑,犯罪成本由此降低,使得在约堡中资企业工作的员工没有安全感,很多人都有被抢劫的经历。

    二、腐败。在经营业务过程中,一些当地官员对中国人公开勒索已是家常便饭,在非洲如果运用腐败方式对待腐败,会给企业和个人造成更多更大的损失。

    三、严格的劳工政策。南非黑人政府掌权之后发布了bee劳动法案,外资投资南非必须雇佣40% 的当地员工并赋予他们股权。这个规定使中资制造企业面临巨大的困境——如果按劳工法律办事,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营运成本会大幅提升。

    四、中国劳工签证难。与严格的劳工政策相呼应的是,南部非洲很多国家对中国劳工入境签证采取极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办一个劳工入境签证耗时耗钱,导致企业成本陡增,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与上述外部挑战相比,更为严峻的挑战来自中国企业内部在文化和战略层面突显的诸多问题。

    一、文化差异。这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非洲,特别是南非,尽管一般黑人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较差,但是因为英国人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使得南非社会具有强烈的契约意识和法律意识。

    中国企业在异国他乡过分强调运用我们熟悉的人际关系和灵活方法处理棘手问题常常是行不通的。为此,中国企业应该尽快打破文化差异,培训当地员工,加快属地化进程。

    二、专业化人才匮乏。中国企业进军非洲速度很快,但是既懂本土语言与文化,能谈判沟通,又懂专业知识的高层和中层经理屈指可数。

    没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很难在当地市场立足和长期发展;没有语言沟通能力与文化同理心,企业会不断遇到麻烦,在谈判和执行中处于被动。

    三、职业化素质低下。一些中资企业缺乏专业主义精神,在竞标前往往忽视详细的可行性调研,草签项目后,才发现隐藏成本,造成数十亿的惨重损失。

    有些企业为此违约,这不仅仅在经济上产生严重后果,更损害了中国和当地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中国企业尽快熟悉和了解国际规则和相关合同,才能保证顺利履约。

    四、产品质量低劣。在南非,欧洲人为当地人制定了产品的标准和规则,不论是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楼房)还是日常消费品,质量标准都比较高。

    中国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产品经常不达标,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一些当地人认为中国产品是低档货。

    五、企业短期行为。中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际化问题上,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和适合市场经营的决策机制。国际化经营目标不清晰势必导致短视行为。

    很多中资企业项目一结束,就换掉一批员工。经理任期一般四年,刚熟悉情况就要回国,派来的新人又要重新适应当地情况。此外,还要加强人民币境外结算,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减少中资企业的汇率损失和风险。

    六、软实力亟待增强。一些中国企业到了非洲只知道赚钱,不考虑回报社会,引起当地反对新殖民主义的呼声。

    软实力涉及到企业使命、凯发首页入口home的文化、企业价值观和道德观,海外经营不能只是利润目标。不过,可喜的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海信等企业已经开始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为当地社区建设和文明做奉献。


    面对非洲各国不同历史、文化、政体、市场法律规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竞争,走入非洲的中国企业不仅仅要适应当地国的经营环境——以全球化思维开展本土化经营,更要在企业的组织、战略、文化、制度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企业在南非的经验充分说明,我们的企业在海外经营遇到的很多麻烦和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更多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制度本身,包括繁琐的国际化决策机制和含糊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使命。

    要真正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的伟大使命和梦想,中资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要打造企业的国际化品牌,真正按市场规则办事,满足客户的需求。
    衷心期望中资企业未来在海外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受到当地消费者的尊重和青睐。


    本文刊登于《商业评论》2015年4月号全文阅读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