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杠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凯发首页入口home

金融

徐建国:杠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相关附件:
  • 2014032492138753
  • 2015年过去了。和2010年代以来的每一年一样,它很热闹。年年热闹年年闹,失望之后继续望。中国经济的有趣之处,莫过于此。

    既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财经界当然会热闹。数数2015年的热门词汇,还真不少——改革牛市、股灾、互联网金融、p2p跑路、sdr、人民币贬值、国企改革、全民创新、万众创业、供给侧改革,等等。人们的茶余饭后,是不缺谈资的。其中无疑充满了噪音,噪音也无疑是生活的常态。而滤除噪音的一个方法,是问这样一个问题:

    若干年后,哪一个词汇依然留下实质性影响?

    看来,答案不在国企改革,因为2015年进展并不大;也不是互联网金融,因为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泡沫,而且体量很小,无关大雅;至于供给侧改革,这个概念不属于特定的哪一年,而且2015年也没有看到供给侧的任何实质性措施;不会是全民创新、万众创业,因为对于伤心事,人们总要选择遗忘;不会是sdr,因为它本来就是小事一桩,实质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不会是人民币贬值,因为人民币目前只是波动,贬值幅度5%,谈不上大幅贬值,而且中期看难说有贬值压力。

    若干年后,人们可能还会记得的,是——杠杆。

    杠杆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利用力臂的原理,放大力的作用。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这句话固然有夸大的成份,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但是杠杆的放大原理,却是说清楚了。

    把杠杆一词借用到财经讨论中,就是利用自己的资本金,借用别人的钱,放大收益或者损失。借钱的过程,就是加杠杆,还钱的过程,就是去杠杆。

    杠杆的作用,不可小瞧。2015年股市的“疯牛”和“股灾”,背后的推动力,都是“杠杆”。从2015年初到6月中,上证综指从3235上涨到5178点,半年间上涨60%。你若买了和上证综指高度相关的etf,就赚了60%。倘若你加了5倍杠杆,就可以赚300%,投入100万,拿回来400万。这是上证综指,因为大盘股、银行股的“拖累”而上涨偏少。中小板指从5400多点上涨到12000多点,涨幅超过1倍。创业板指从1470点,上涨到超过4000点,上涨几乎2倍。

    亏本的买卖没人干,砍头的生意有人做。面对这样的利润,又恰逢融资融券开放,场外配资如火如荼,很多人当然跃跃欲试。借钱炒股,似乎成为致富的捷径。当借钱的额度达到四五万亿,撬动十几万亿的流通股、小盘股、创业股,疯牛行情就毫不奇怪了。加上眼红跟风的散户自有资金,疯牛当然更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6月中旬的查配资,实质就是降杠杆。既然疯牛是杠杆撬动的,抽掉杠杆之后疯牛自然倒戈,瞬间就变成了“疯熊”。从6月中到8月底,上证综指从5178点的高位一直跌到2850点的低位,全年涨幅全部回吐不算,还反跌了400多点,跌幅高达15%。杠杆可以放大收益,也可以放大损失。中国的股民,学到了切肤的一课。

    2015年夏天a股的一个奇观,是好几次的“千股跌停”。背后的力量,无非是人们急于卖出股票筹集资金降杠杆,却缺乏交易对手方,因而导致流动性枯竭。遇到“救市”的“利好”消息,又直接买到涨停,形成“千股涨停”。而“千股停牌”,作为上市公司在风暴中的自保策略,则是加剧了流动性枯竭,因为没有停牌的股票遭遇更加惨烈的抛售。

    a股这次精彩的剧情,注定要记入中国股市的里程碑。剧情跌宕、剧烈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使用杠杆首次在背后推波助澜。

    杠杆不仅股市有,实体经济更有。企业借贷,就是加杠杆。以前融资不发达,企业家只能用自有资金,积累和发展很慢,很多机会都错过了。另一个极端,是融资变得很容易以后,是企业大量借贷,甚至空手套白狼。倘若项目不好,产生的现金流少,甚至不够付利息,杠杆就成了沉重的负担。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扩张,很多企业借着资金便宜加杠杆,后来经济不景气,就着了杠杆的道。

    加杠杆最牛的,无疑是政府。财政借钱的成本,因为有政府信用做担保,向来比企业低。美国的财政赤字余额相当于一年的gdp,2个点的利息,财政收入占gdp的30%的话,就意味着每年税收的七分之一要用来还利息。看起来,美国政府最喜欢的是通胀,因为可以帮助吃掉财政赤字。美联储加息?财政部的人一定不喜欢。美国的情况还不是最惨的,日本的财政赤字超过gdp的两倍,怪不得这么多年一直低利率,而且一直努力制造通货膨胀。

    杠杆看起来恐怖,其实是人们的最爱。否则,怎么理解半个世纪以来的杠杆率的上涨趋势?看数字的话,二战以来美国的总体杠杆率,也就是社会总债务和gdp的比率,从125%增加到250%,翻了一倍。注意,这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发生的。我国的杠杆率也从1980年的50%左右上涨到目前的250%左右,上涨了5倍。2008年以来上涨尤其快,从150%上涨到250%。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杠杆就在那里,喜不喜欢都一样。其实,只有在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里,才不会有杠杆。杠杆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们在享受其好处时,往往是默默无声的。只有遭遇其痛苦时,才大声疾呼。

    2015年,“杠杆”一词借着“疯牛”、“股灾”、“高负债”等进入人们的生活。2016年,在全球储蓄率上升,投资需求减少,资金成本下降的背景下,杠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徐建国:北大国发院金融学教授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