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城市的起源(七)——遥远的东方有三条河 -凯发首页入口home

徐建国

徐建国:城市的起源(七)——遥远的东方有三条河


相关附件:
  • 2009
  • img349125559

    徐建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现在,让我们谈谈中国最初的城市。

    在中华大地的腹地,流淌着长江、黄河、淮河三条大河,三条大河形成广袤平原,是孕育文明的理想场所。新石器和农业革命以后,城市开始出现。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较早的古城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现。河南安阳后岗古城、河南登封王城、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面积都比较小,大约1万平米,最大不过3万多平米,且分布散乱、缺乏规则,只算是城市的雏形。

    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崖子城古城,年代上约为公元前2000年或者稍晚,已经属于夏朝(夏朝纪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070-1600年间)。崖子城古城面积达到17.5万平米,居民估计达到2000人左右,已经小有规模。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古城,面积达到375万平米,有两座宫殿,以及相当数量的房屋、窑穴,俨然已经是规模可观的政治中枢和工商业中心。时间上,二里头古城横跨夏、商两代(商朝的纪年为公元前1600-1046年)。

    商朝的古城遗址,分布在河南的偃师、郑州、安阳一带,规模已经较大。安阳的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总面积在24平方公里以上,已经是方圆5公里的大城市了,内有宫殿、居民点、手工作坊、玉石作坊等。有趣的是,殷墟至今没有发现城墙的遗迹。无独有偶,古埃及的城市也没有城墙的。或者,当时的统治者觉得自己的帝国已经强大到了无需防卫的地步。而事实是,不久以后,商朝被西方的游牧民族周人所灭,中国进入封建时代。

    周人要统治庞大的帝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口问题——作为西方的游牧民族,周人数量并不多,周国也只是个蕞尔小国。于是,周朝采用了“分封而建”的政策,就是把自己信得过的氏族,分派到各地,进行武装殖民,封建制度由此而来。

    分封不是随便封一下,而是有很多技巧的。首先,每个武装殖民单位的人数不能太少,否则会被当地土著人吃掉。其次,人数也不能太多,因为自己人手很紧张,甚至要借重部分臣服的商朝人。比如,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就受封于朝歌。第三,因为人数悬殊,统治政策也不能过于高压。看起来,怀柔和绥靖的政策源远流长,至少周朝就有了。

    对于每个武装殖民单位而言,首要任务是保障自身的安全,先生存,后发展。办法也简单,就是在聚居点四周筑城墙,于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有了形式上的区分,城内为“国”,城外为“鄙”。“国鄙之分”,或称“国野之分”,就这样开始了。看来,城乡差别,也是由来已久的。

    到这里,城市的政治性和军事性就很明显了,而且此后历经数千年,基本面貌也没有大变。《吴越春秋》载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这里的民,并不是所有的民,而是统治集团派来的武装殖民者。古代,“民之所聚”称为“邑”,这是自然的聚集,但是“凡邑有宗庙险峻之主曰都,无曰邑”。可见,有没有统治中枢或节点,是城和乡的最重要差别。

    看细一点的话,“城”和“郭”,也是有区别的。“内之为城,外之为郭”说的是城为内城,为诸侯贵人所居;郭为外城,普通人所居。又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则是说明了当时城市的大小。城郭之外还要挖壕沟,增强防卫,叫做“有城有池”。

    中国早期的城市虽然政治和军事色彩浓厚,但应该也是多功能的。比如说,周人虽然早期游牧,但是在关中平原定居以后也变成农耕好手。在征服殷商,当上武装殖民者之后,也不会立即放弃农耕。诸侯会在城郭的近郊开辟农田供他们种植,因此很多农民是住在城里的。此外,有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氏族或者家族单位,也住在城里。所以,周朝的城市一开始就是多功能的,这也确立了三千年来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

    有了相当数量、不同职业的人在城里,就有个“城市规划”的问题。《管子•大匡》曰:“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说的是按照职业划分居住区,当官的人靠近王宫,务农者靠近城门,以便出入,工商业者靠近市场。

    来源:澎湃研究所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