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财经》解读中国企业变革”论坛
文/白杨
“在媒体定位与价值判断上,《财经》杂志选择为中国的改革力量代言。”在3月25日下午的“《财经》解读中国企业变革”论坛上,《财经》杂志编辑总监杨大明用这样的语言定位了论坛基调。
作为中国最好的财经新闻媒体之一和最好的mba教育之一,《财经》杂志和bimba mba(bimba)同创于1998年,九年来都始终保持着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高度关注,价值理念和观点的趋同,使得《财经》杂志和bimba在其成长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携手共进的姿态。在当天的讲座上,《财经》杂志执行主编王烁,同为bimba校友的杨大明,以及《财经》杂志编委兼公司新闻部主管王晓冰,就以自己亲身近十年来的经历,对中国企业变革及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王烁首先援引《财经》杂志创刊词中所写的:在改革开放这一列车上,《财经》不仅将关注“车头”那些掌握列车动向的人们,也将关注“车厢”中的人们,并预测列车行进的方向。九年的时间里,他们成功做到了及时准确地反映改革的中心与方向。
“独立、独家、独到”,作为《财经》杂志一贯秉承的理念,使得其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做到不盲从、不轻信,成功建立了同行业中的权威性。杨大明认为,从媒体的信息价值、分析价值以及监督价值的层面上讲,《财经》杂志一方面对企业的信息做出尽可能详尽、真实的报道,一方面坚持专业、公正的分析,从而在国家法制监督不断完善的同时,充分的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
就“正面”与“负面”报道来说,杨大明表示,对不合格企业的负面报道对投资者以及国家的经济来说是正面的报道,新闻媒体在这方面需要坚持并坚定自身对是非的判断。最后,坚持并保证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命脉。《财经》杂志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但不能对事实进行“推测”。“财经记者需要有自己的认识框架,并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坚持自身的观点,不为其它人所左右。”杨说。
“在我向朋友们介绍《财经》杂志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曾经报道过基金黑幕与银广厦陷阱”,谈起杂志多年来所报道的各种案例,王烁先生的自豪与欣慰溢于言表。2001年8月,《财经》杂志对银广夏的报道在证券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揭露之前的2000年,银广厦在股市上的表现高居深沪两市第二。在遍访业内专家之后,《财经》指出,银广厦在99年开始公开的高利润纯属编造。报道一经上市,银广厦被交易所紧急停牌,不久之后与参与造假的深圳最大的会计事务所中天勤一并解体。2001年之前,对改革应该重视发展的观点居多,自银广厦被暴露之后,对规范的强调被真正重视起来,而《财经》杂志对此可谓居功至伟。
王烁认为,黑幕或灰幕虽为阵痛,却是改革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而这仅仅是中国企业界十多年来所出现的问题之一。王烁分析说,垄断行业内,大型国企的公司化重组、去除多极法人制、战略引资之后成功上市以及上市后再重组都在短短数年内完成,其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金融行业上,鞍山证券、南方证券引发的券商经营违规问题,以及中央汇金公司与建银投资的联合能否彻底解决相关问题也需要时间的检验;私募股券上,新桥注资深发展着意于国内市场,凯雷并购徐工的相关举动,以及花旗与法国兴业银行对广发行的争夺使得国内企业如何应对外来私募基金的问题被人们所关注;而一直被强调的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尝试,从早期的人保受诉到tcl并购汤姆逊,国内企业海外扩张的条件是否成熟,手段如何改进还亟待实践的支持。
“《财经》杂志多年来的成就虽然有目共睹,然而作为新闻编辑,可以说这八年对中国经济的近距离观察仍然让我对中国企业的现状还是有所担忧。”提及在杂志的工作,王晓冰的总结显得异常冷静与理性。多年的调查让她感到了目前中国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中国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力量没有相应约束的事实,国内企业对自身竞争力的盲目乐观等,都证明了中国经济在成功软着陆之后仍然需要戒骄戒躁以待进一步的发展。
作为对论坛进行总结陈词的发言人,bimba mba美方院长杨壮高度评价了《财经》杂志对于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贡献。他认为,《财经》杂志之所以能够不为表象所迷惑,原因正是在于其一直以来保持独立的判断原则以及求真、求知的凯发首页入口home的文化。杨壮提醒bimba的学员们,这种凯发首页入口home的文化看似简单,但在当下中国经济改革群嚣而上的浮躁心理中,恰恰对企业管理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为bimba的长期凯发首页入口home的合作伙伴之一,《财经》杂志一直保持着同bimba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其多名管理人员和采编人员均在bimba深造过,bimba的多名教授也在《财经》杂志上著有专栏。日益在业内声名卓著的“《财经》奖学金项目”也是《财经》杂志与bimba合作的成果之一。